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龙感湖概况 > 历史人文

话说龙感湖雷池文化

发布时间:2015-08-26  来源:  访问次数:

 雷池文化是5000年以来,特别是东晋以来在龙感湖地区雷池水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的文化现象。我总结为歌赋文化、宗教文化、忠孝文化、生态文化、渔猎文化。 
    歌赋文化。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临川王义庆出镇江州,引鲍照为佐吏。是年秋,鲍照从建康(今南京)西行赶赴江州, 《登大雷岸与妹书》致妹令晖。这是一篇色彩瑰丽,写景如绘的骈文书。从作者描绘的方位及九江、庐山一带的景色可以分析,作者所处的位置雷池岸就在黄梅段窑至宿松陈营一带。黄梅是鲍照的第二故乡,也是他的安息之地,他的家眷都在黄梅居住。受本地文化气息的感染和熏陶,龙感湖本土居民很多能咏唱当地的黄梅调和黄梅戏。退休干部王文浩等人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收集民歌千余
首,出版了《龙感湖畔民歌情》,《雷池诗词》诗刊自1996年创办以来已出版17期。诗词创作爱好者自费出版个人诗集有10余人。龙感湖管理区于2012年完成“荆楚诗词之区”创建任务,正在加紧“中华诗词之乡”创评验收工作。 
    
忠孝文化。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对忠孝文化发展的贡献很大,把孝推广到社会,孝为忠,在家为孝,在国为忠。在龙感湖地区忠孝文化表现为:一是臣子对君子的忠。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温峤坐镇寻阳(今蔡山),听说苏峻和祖约要叛乱,就想火速统兵去保卫京都建康,而朝中宰相庾亮又怕后方空虚,就叫温峤坐地原防,温峤不越雷池一步,这是对朝庭的忠。二是义士对家的忠。在春港办事处上马铺,为了家庭的利益两位义士穿火蓑衣、头戴烧红的铁,在湖畔马奔,谁跑得远,谁得的地盘就广。义士落马倒地的地方就是下马铺。三是妻子对夫君的忠。在芦柴湖办事处有一处望夫台遗址,传说丈夫出湖打鱼,妻子担心丈夫安全,自己挑筑土墩,天天翘首以盼丈夫平安回家。 
   宗教文化。黄梅是宗教文化的发祥地,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自古就有“蕲黄禅宗天下,佛家大事问黄梅”之说,东有五祖寺,西有四祖寺,北有老祖寺,南有妙乐寺。九江庐山北麓的东林寺建于东晋,盛于唐宋,高僧云集,香火国盛。以龙感湖为中心,一小时车程内,就有三祖、四祖、五祖传教道场以及东林寺等古刹名。自唐以来,龙感湖佛教盛行,有多处古老寺庙。位于严家闸的永福寺,建于元,坐落在东港河畔的雷池寺,建于明朝。在芦柴湖办事处有五祖圩的传说,相传出生于黄梅县濯港镇的五祖因为家贫,沿途乞讨来到五祖圩一带,有一位农民看到年幼的五祖饿得连路也走不动,就端给他一碗剩饭,救了五祖。当地百姓把此地更名为五祖圩 
   渔猎文化。居住在龙感湖畔的居民,发水时在湖中捕鱼,退水后则在湖畔耕种。龙感湖畔的居民,大多从外地移民而来,只会种田,不会捕鱼,日子过得很清苦。他们中有一位年轻人叫高继锁,聪明能干,肯动脑筋。他通过摸索,发明了多种鱼的工具。为了掌握鱼情,高继锁无论刮风、下雨都要下湖,他的诚心感动了铁拐李,铁拐李给他一双隔水看鱼的仙眼。从此,高继锁指导渔民捕鱼,一生做事,却受穷一辈子。渔民很怀念他,自愿出钱为高继锁塑像,朝庭封他为铁牛将军。现在,龙感湖畔,渔在每年的第一次下湖打鱼前,都要举行一次“请令
”仪式。渔民在各自的船头上烧一副香纸,放一挂鞭炮,口中默念“令公爹,把灵显,保佑我打鱼仓仓满……”。 
   
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龙感湖是湖北第五大湖泊,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9月18日批建湖北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保护面积22322公顷,湖泊、滩涂、草地等组成的以生物多样性和内陆路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作为依湖而建的龙感湖农场,有责任承担水域环境保护的重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正在着力打造“水乡特色,宜居小城”的新型城镇,使蓝天更蓝,湖水更清。

上一篇:垦 荒 者 的 梦——献给龙感湖农场第一代垦荒者 下一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